ThinkPad X1 Carbon 6th Gen. Review

Author Avatar
Mika Savijärvi Mar 15, 2019
  • Read this article on other devices

在聯想已經公佈了 7th gen. 的 9012 年 1 月,我毅然決然地購買了一臺第 6 代 X1C。

先談需求

其實主要是因爲下學期的課程突然多出來個需要移動端Linux環境的詭異需求,并且似乎對性能略有要求(主要是有一門必修課需要 Linux 環境下基於 Python 和 C 語言的圖像處理),再加上我本人對重量比較敏感,因此個人比較看重便捷性,再加上被 Apple 全家慣壞了的眼睛,對熒幕要求較高。

由於並不涉及 GPU,可以把範圍鎖定在高配輕薄本裏面。同時需要 Linux 環境且對性能有一定的要求這一需求也否掉了 MacBook,Surface 等無法直接安裝 Linux,必須通過虛擬機才能運行 Linux 環境的幾種。此外,畢竟是便捷本,續航當然是越長越好。不過這一點并不是硬性需求,優先級比較靠後。

再談爲何最終選擇了 X1C

我一開始看中的目標是 Huawei Matebook 13 核顯版或者 MiBook Air 13。不過,我個人審美實在是不能接受 Huawei Matebook 13 的 A 面 —— 碩大且突起的 Logo 以及浮雕的條形紋路,用貼紙都無法拯救它的顔值。至於 MiBook Air 13,在多次被不同的人勸告過品控不行以後也從候選列表中劃去。

時逢過年期間,也收到一些利是,便適當的提升了預算,最終提升到了萬元附近。在這個預算範圍内其實我最先考慮的是 XPS13。這可以説是自我當年看到第一代窄邊框 XPS 的那一刻起一直以來的一個夢想,只是一直沒有這方面的需求所以一直未多加關注。這次既然要考慮購買,便事先到各個網站上檢索了些相關信息。結果,XPS13 的 D 面把我成功勸退了。

我不是很懂爲什麽會有這麽醜陋的 D 面,爲什麽會有廠商嘗試把脚墊做成一長條?再加上碰巧有朋友購買了XPS13,並現場表演了一個「從膝蓋高度摔下去結果A面屏軸一側的外殼直接發生了形變」,以至於我對 XPS 的堅固程度也開始持有懷疑態度,多年來對這部機器的憧憬早已不復存在。

接下來的備選便只剩下 X1C 和 HP 的 EliteBook。EliteBook 説實話沒有什麽大的缺點,但就是無法讓我喜歡起來。因此最後決定購買了 X1C。

配置

CPU: Intel Core I7-8650U 1.9GHz(Up to 4.2GHz)
GPU: Intel UHD Graphics 620 (1100MHz)
RAM: Dual-Channel 16GB LPDDR3-2133MHz, Soldered
Display: 14 inch 2560*1440(210PPI), Dolby Vision HDR, Glossy, 500-nit
Storage: Samsung PM981 256GiB(Changed to Intel 760P 1TiB)

除了沒有 4G 模塊以外基本可以説是頂配了。值得注意的是記憶體是焊接在主機板上的,不可後續升級

按照慣例應該從外觀開始説起,不過我相信各位讀者對 X1C 的外觀已經非常熟悉,畢竟傳統的家族外觀幾乎沒有發勝過變化,這裏便不在贅述。

所以從接口開始吧。

拓展性

機身左側提供了兩個 ThunderBolt 3 端口,其中一個以 Dock 組合端口的形態出現,也可以單獨作爲 ThunderBolt 3 端口使用。

Dock 端口的另一部分是 Lenovo 私有規格的一個網路接口,可通過官方 Adapter 轉換爲 RJ45 端口。據稱主要用於將 Mac 地址固定。此外,還有一個 Type-A 型的 USB 3.1 gen.1 (a.k.a. USB 3.0) 端口和一個支持 HDMI 1.4b 標準的 HDMI 接口。

機身右側為 Kensington Slot,Type-A 型 USB3.1 gen.1,以及一個耳機/咪高峰兩用的 3.5mm Stereo Jack。

機身背側(屏軸一側)則放置了一個 MicroSD (TF) 卡/ SIM 卡二合一 Slot(并非二選一),需配合卡針使用。

裏面默認放了一張 TF 卡形狀的塑料片。

總的來説我對其拓展性還是比較滿意的,除了沒有 RJ45 端口以及 TF Slot 必須要配合卡針使用以外挑不出什麼其他毛病來了。

至於通信速度方面,這裏不再逐一測試。主要是由於我購買的機型並不配備 4G 模塊,其他的 Wi-Fi/ Bluetooth 速度以及 SD Card Reader 的速度之類的我也用不出什么差別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Lenovo 使用的無綫網咭是 Intel Wireless-AC 8265 而非最新的 9260。不過在更換硬盤的時候目測網卡接口標準為 NGFF(M.2),後期手動更換應該也是可能的。

熒幕

這款熒幕的分辨率為 2560*1440( WQHD, 2k),像素密度爲 210PPI,在細膩程度上算是比較優秀的(當然,以我自己的標準來看只是合格)。亮度方面標稱亮度為 500-nit,和同樣標稱 500-nit 的 MacBook Pro 15(mid 2017)相比,X1C 的熒幕看起來似乎更亮一些,這和我用校色儀測出來的結果相符,實際中心亮度達到了 510-nit。對比度 1500:1,在 LCD 顯示其中可以算作優秀的水準(作爲參考,iPhone Xr 的對比度為 1400:1)。

面板型號為 B140QAN02.0,為友達生產,似乎是聯想定制的型號。詳細信息可以訪問 Panelook.com

色域方面,根據校色的結果,這塊熒幕覆蓋了 99.9% 的 sRGB, 99.7% 的 AdobeRGB,以及 89.3% 的 DCI P3。色域容積則達到了 158.4% 的 sRGB,109.2% 的 AdobeRGB 以及 112.2% 的 DCI P3。

色域容積越大,代表熒幕所能夠現實的色彩範圍越廣。但一般來講只有能夠正確的覆蓋在標準色域内的才是有效色域。X1C 上這塊熒幕不論是容積還是覆蓋都達到了非常優秀的水平。

X1C的熒幕顯示範圍與sRGB標準對比,可以認爲是完整覆蓋了sRGB

與 AdobeRGB 比較,在除了藍紫色的部分以外似乎仍有餘力。

與DCI P3比較,這塊面板未能將其完整覆蓋。

色准方面,由於我的疏忽忘記測試原廠色准,只好再次借用 NBC 的評測數據。平均 $\Delta E$ 為 1.9,最大 $\Delta E$ 為 3.8。整體屬於中上水平,一般來講並不需要額外校色。

不過,儘管在校色儀下這塊熒幕的色准表現得十分優異,但在手機攝像頭下卻不是這樣的。與常見的偏黃偏藍不同,其在攝像頭下顯示出的是紅色,這一點引起了我極大興趣。個人猜測可能是爲了達到更廣的色域覆蓋,X1C 所采用的背光模組增加了額外的紅色波長成分,由於人眼對紅光并不敏感所以沒有感覺,但在對一切顔色一視同仁的攝像機面前便無從遁形了。

如圖,若將白平衡對準在 X1C 上,iPhone Xs(True Tone off)的熒幕會顯現出一種詭異的黃綠色。

反之,將白平衡校準在 iPad Pro 上時,X1C 出現較為明顯的紅色。

此外,熒幕支持 180° 開合,儘管平時不太用得到,不過聊勝於無。

性能

這一點是最沒得可寫的,本來就是輕薄本也不指望其擁有太高的性能,只放兩個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首先是壓力測試。開啓性能模式后 CPU 的峰值功耗在 29W 左右,長時間滿載后會降到 23W 附近,室溫 17°C 時核心溫度維持在 85°C 左右。散熱表現一般。

其他

先説噪音的問題

其實X1C的噪音不大,但是風扇聲音較爲尖銳,是一種類似老式滾珠軸承一樣的聲音,非常容易被人耳聽到。所以平時不管是否接通電源我都選擇「均衡」的電源計劃,以盡量降低風扇轉動的速度。這一點在 NBC 的評測中也有所提及:

nearly no bass - on average 25.9% lower than median

也就是説,X1C 的風扇基本不會產生低頻噪音,這會導致中高頻的噪音會更加明顯,更容易被拾取。

續航方面,整體表現出乎意料。基本可以和 MacBook Pro 15(Mid 2017)相媲美(電源計劃選擇「均衡」)。完全足夠一整天的使用。

鍵盤手感極佳,遠好過 MacBook Pro 15(Mid 2017)以及此前體驗過的 Surface Pro 的 Keyboard Cover 和 iPad Pro 的 Smart Cover。此外,儘管只有兩檔背光,但是在調節鍵盤背光的時候是無級調整的。儘管距離 MacBook 全系列的鍵盤背光還有很大差距,但在 Windows 陣營中已經算是還可以的了。

另外還有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X1C 作爲一個超極本,方向鍵的大小保持了一致(儘管比其他按鍵要小),并在左右鍵上方的空隙処放入了 Page Up 和 Page Down。非常方便。

小紅點習慣以後非常好用,但是下面兩個按鍵偶爾會失靈,也有可能是我個人按鍵太輕所以沒有響應。此外小紅點的帽是消耗品,很容易臟并且不好清理,好在淘寶上很便宜就可以買到替換裝。

指紋識別非常難用,成功率甚至低於 iPhone 5s 上搭載的第一代 Touch ID 。

ThinkShutter 是個好設計,缺點是和 Windows Hello 的 IR 攝像頭無法共存。在購買前就需要決定好是選擇人臉識別還是 ThinkShutter(再次提示指紋識別非常難用)。

整機都采用了黑色類膚質塗層,外觀和手感都是一流的,缺點時非常容易沾指紋。尤其是手容易出汗或比較油的,以及塗了護手霜的。

最後,A 面 ThinkPad 的 Logo 中 i 頂上的小紅點是會發光的。即使合蓋以後依舊作爲呼吸燈亮起。在合蓋狀態下插入電源還會快速閃爍來指示電源狀態(機身左側獨立的 Type-C 接口旁同樣有一個電源指示燈)。

再補充一個拆機換硬盤的時候注意到的細節,D 面只需要擰下所有螺絲即可打開,沒有任何卡扣。并且螺絲都是擰鬆以後不會脫落的設計,仿佛在等著你去拆它一樣。對拆解和後期維護非常友好。

再回過頭來説一下我本來的需求——運行 Linux 環境。我選用的是 Manjaro Linux,一個基於 Arch Linux 的發行版。直接安裝沒有任何問題,沒有官方的指紋驅動但是有第三方替代。在 Bios 裏有一個睡眠狀態選項,不改成 Linux 的話在 Linux 環境下無法進入 S3 Status 的睡眠狀態,然而改過以後 Windows 環境便無法進入 S3 ,只能做選擇題。

懶得總結了,就這樣吧。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page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NC-ND 4.0 License.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s://www.misaka-mc.tokyo/2019/03/15/ThinkPad-X1-Carbon-6th-gen-Review/